路边草
《中华本草》:路边草
拼音注音
Lù Biān Cǎo
别名
星星蒿、花叶鱼鳅串、鸡儿肠
英文名
plants of the mugwort or artemisia family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质狭苞马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Kalimeris indica (L.) Sch.-Bip.var. stenolepis (Hand.-Mazz.) Kitam. [Asteromaoea indica var. stenolepis Hand.-Mazz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阴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狭苞马兰 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。叶互生;近无柄;叶片条状披针形,至狭披针形,长1.5-5cm,先端渐尖,边缘中部以上有粗锯齿或深裂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;总苞片狭披针形,先端尖,赤紫色;边花白色,舌状;心花管状,黄色,长约3mm,有5齿。瘦果扁平有毛,黑色,倒卵形,无冠毛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区或平川的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药理作用
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度管法实验结果,100%路边草水煎剂有抗菌作用,对抗福氏痢疾杆菌、志贺痢疾杆菌、宁内痢疾杆菌作用较强,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作用较弱[1]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平
功能主治
健脾利湿;解毒止血。主小儿疳积;腹泻;痢疾;蛇咬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路边草
拼音注音
Lù Biān Cǎo
别名
星星蒿、花叶鱼鳅串、鸡儿肠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窄叶鸡儿肠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阴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藤本,高20~60厘米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。叶互生,近无柄,披针形,长1.5~5厘米,边缘中部以上有粗锯齿或深裂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;总苞片长圆形或倒卵形,赤紫色;边花白色,舌状;心花管状,黄色,长约3毫米,有5齿。瘦果无冠毛,倒卵形、扁平,黑色,有毛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区或平川的路旁。分布于陕西及中部各省。
性味
苦微辛,平。
功能主治
消食健胃,祛瘀解毒,治小儿疳积,腹泻,痢疾,蛇咬伤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花果
- 金耳环
- 量天尺花
- 蜀葵
- 柳叶蒿
- 镰叶马蔺根
- 量天尺
- 葛谷
- 露兜竻心
- 狗筋蔓
- 连翘茎叶
- 酸枣肉
- 毛蕨根
- 轮叶景天
- 片鸡尾草
- 郁金
- 驴打滚草
- 小接骨丹
- 露蕊乌头
- 仰天钟根
- 青檀香
- 亮叶冬青
- 昆布
- 窃衣
- 山扁豆
- 小罗伞
- 银边吊兰
- 和合草
- 黄荆
- 威灵菊
- 五指毛桃根
- 红小麻
- 挂金灯
- 川乌头
- 荩草
- 栝楼皮
- 嘉兰
- 穬麦蘖
- 黄毛耳草
- 珠兰根
- 野漆树叶
- 梁王茶
- 乌蛇
- 勒鱼
- 阴地蕨
- 蓝叶棵
- 隔山撬
- 江南玄胡
- 尖尾风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云南美登木
- 龙须莞
- 甘遂
- 金雀根
- 黄山鳞毛蕨
- 炮弹果
- 桂竹香
- 山陀螺
- 榆枝
- 猴高铁
- 杏枝
- 潮风草
- 白花苋
- 密马
- 短茎独活
- 绿萼梅
- 龙船花根
- 大叶贯众
- 华泽兰
- 龙涎香
- 云防风
- 芦竹
- 土瓜狼毒
- 龙眼核
- 乳腐
- 地肤子
- 罗布麻叶
- 野黄麻
- 徐长卿
- 杜松实
- 龙牙楤木
- 龙牙草根
- 衣鱼
- 龙船乌泡
- 龙眼
- 莲座革菌
- 刺芋
- 龙葵子
- 环草石斛
- 麋骨
- 鸥
- 崖松
- 薄荷
- 龙胆地丁
- 龙爪菜
- 龙江风毛菊
- 牛胆参
- 华南舌蕨
- 蜀五加
- 地枇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