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葵子
《中华本草》:蒲葵子
拼音注音
Pú Kuí Zǐ
别名
葵树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vistona chinensis(Jacq.)R.Br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蒲葵,乔木,高达20m。叶阔肾状扇形,直径达lm以上,掌状深裂至中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,基部阔4-4.5cm,先端长渐尖,2深裂,其分裂部分下垂,长达50cm;叶柄长达2m,下部两侧有逆刺。花序呈圆锥状,粗壮,长约lm,总梗上有6-7个佛焰苞,约6个分枝花序,长达35cm,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个佛焰苞,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,小花枝长10-20cm。花小,两性,黄绿色,长约2mm;萼片3,覆瓦状排列;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,3裂几达基部;雄蕊6,花丝合生成一环并贴生于花冠基部;子房由3个近分离的心皮组成,3室。核果椭圆形,状如橄榄,长1.8-2.2cm,径1-1.2cm,黑褐色。种子椭圆形,长1.5cm,直径0.9cm。花期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于庭园或宅旁,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部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酚类,还原糖,鞣质,三酰甘油(triglyceride),氨基酸:赖氨酸(lysine)、丝氨酸(serine)、精氨酸(arginine)、脯氨酸(proline)、酪氨酸(tyrosine)、缬氨酸(valine)、异亮氨酸(isoleucine)、苯丙氨酸(phenvlanine),糖,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(ascorbic acid)。果壳与核仁的油主要含油酸(ole-ic acid)。
药理作用
对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:蒲葵子醇提取物对蛋白激酶C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,40μm/ml和100μg/ml的抑制率分别为56.2%和66.6%。已知蛋白激酶C的抑制剂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,提示蒲葵予的抗癌活性可能与此有关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平;小毒
功能主治
活血化瘀;软坚散结。主慢性肝炎;症瘕积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倒钩刺
- 鸟不企叶
- 葡萄藤叶
- 野绿麻
- 排钱草
- 杠香藤
- 黄蜀葵
- 屏风草
- 千金坠
- 树火麻
- 鸡脚刺
- 野席草根
- 江珧壳
- 糖茶藨
- 赤扬
- 虾须豆
- 排草香
- 野猪黄
- 帽兰
- 黄荆
- 荚蒾
- 山刺柏
- 屎咕咕
- 望月砂
- 狗肝菜
- 飞廉
- 苦檀子
- 刺猬皮
- 苹果皮
- 一点红
- 茅草叶
- 多穗石柯叶
- 黄龙须
- 笔罗子
- 野扇花果
- 千里光
- 过岗龙
- 草果药
- 鸭嘴花
- 鲎尾
- 碎米柴
- 柃木
- 盐肤木
- 枳壳
- 仙鹤草
- 草乌叶
- 鹅绒藤
- 蛇接骨
- 节节茶
- 向日葵叶
- 栗毛球
- 柠条
- 牛筋草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大花卫矛果
- 麻柳树根
- 绵参
- 鱼脑石
- 螳螂跌打
- 九龙藤
- 透明草
- 赤胫散
- 露蜂房
- 满天飞
- 华萝藦
- 楤木根
- 海蟑螂
- 人参条
- 蜥蜴
- 白螺蛳壳
- 草苁蓉
- 蚌花
- 黄瑞木
- 升药底
- 煨姜
- 大将军
- 铁线草
- 子楝树根
- 钻地风
- 苦草
- 箭杆风
- 柠条籽
- 异木患
- 茱苓草
- 豪猪肉
- 韭叶芸香草
- 苦瓜子
- 鸡蛋七叶
- 苦芦骨
- 篑草
- 地黄叶
- 鸡嗉子花
- 地柑
- 鸡娃草
- 吊岩风
- 苦瓜根
- 宽叶紫萁苗
- 锦线镖
- 欧李
- 金花茶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