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葵子
《中华本草》:蒲葵子
拼音注音
Pú Kuí Zǐ
别名
葵树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vistona chinensis(Jacq.)R.Br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蒲葵,乔木,高达20m。叶阔肾状扇形,直径达lm以上,掌状深裂至中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,基部阔4-4.5cm,先端长渐尖,2深裂,其分裂部分下垂,长达50cm;叶柄长达2m,下部两侧有逆刺。花序呈圆锥状,粗壮,长约lm,总梗上有6-7个佛焰苞,约6个分枝花序,长达35cm,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个佛焰苞,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,小花枝长10-20cm。花小,两性,黄绿色,长约2mm;萼片3,覆瓦状排列;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,3裂几达基部;雄蕊6,花丝合生成一环并贴生于花冠基部;子房由3个近分离的心皮组成,3室。核果椭圆形,状如橄榄,长1.8-2.2cm,径1-1.2cm,黑褐色。种子椭圆形,长1.5cm,直径0.9cm。花期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于庭园或宅旁,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部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酚类,还原糖,鞣质,三酰甘油(triglyceride),氨基酸:赖氨酸(lysine)、丝氨酸(serine)、精氨酸(arginine)、脯氨酸(proline)、酪氨酸(tyrosine)、缬氨酸(valine)、异亮氨酸(isoleucine)、苯丙氨酸(phenvlanine),糖,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(ascorbic acid)。果壳与核仁的油主要含油酸(ole-ic acid)。
药理作用
对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:蒲葵子醇提取物对蛋白激酶C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,40μm/ml和100μg/ml的抑制率分别为56.2%和66.6%。已知蛋白激酶C的抑制剂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,提示蒲葵予的抗癌活性可能与此有关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平;小毒
功能主治
活血化瘀;软坚散结。主慢性肝炎;症瘕积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香根芹根
- 稻谷芒
- 披散糖荠
- 刺楸
- 睡菜
- 大黄蜂子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酢浆草
- 乌桕子
- 朝天罐
- 金光菊
- 披麻草
- 白藤
- 剑麻
- 樗白皮
- 排骨灵
- 楮树白皮
- 瘤孢地菇
- 啤酒酵母
- 海藻
- 镜面草
- 红花月见草
- 海龟
- 小叶买麻藤
- 山乌龟
- 山白果根
- 朴松实
- 地乌
- 木豆
- 海马
- 小罗伞
- 山柑算盘子
- 山辛夷
- 万年柏
- 尖舌苣苔
- 橙皮
- 牛白藤根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鱼虱子
- 蕹菜
- 清香桂
- 川山橙果
- 土沙参
- 小叶桑
- 枇杷木白皮
- 枇杷花
- 匙叶伽蓝菜
- 紫桔梗
- 黄鼬
- 鸭脚木皮
- 毛八角枫
- 枇杷芋
- 药绿柴
- 大叶菜
- 变异鳞毛蕨
- 梧桐
- 苏铁叶
- 斑叶兰根
- 牛胆参
- 甜瓜根
- 八爪金龙
- 炙红芪
- 漆叶
- 蓝桉根皮
- 马骨
- 垂盆草
- 假百合
- 毛野丁香叶
- 巨藻
- 朱砂根
- 芫花根
- 左黑果
- 紫萁苗
- 紫茎牙痛草
- 元宝草
- 爬地卷柏
- 三轮蒿
- 龙血树
- 厚朴花
- 五代同堂根
- 榧根皮
- 麦瓶草种子
- 野山芝麻
- 苦草
- 纤花耳草
- 羊胡髭草
- 芸苔
- 海鳗鳔
- 芭蕉油
- 二色补血草
- 狐心
- 蚕沙
- 金鸡纳
- 熊脑
- 犀肉
- 蝈蝈
- 野罂粟
- 地钱
- 青蛙胆
- 海鹞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