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叶泡
《中华本草》:五叶泡
拼音注音
Wǔ Yè Pào
别名
小猛虎、鸡足刺、越南山泡、五爪风、假五加皮、猫枚筋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Cochinchina Raspberry
出处
出自《华南千种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蛇泡筋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bus cochinchinensis Tratt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蛇泡筋 攀援灌木。茎、叶柄、花序和叶片下面中脉有小钩状皮刺,小枝幼时有黄色绵毛,后脱落。掌状复叶,叶柄长4-5cm;小叶柄长3.5mm,疏生柔毛;小叶5,纸质,长椭圆形或倒卵状,长5-9cm,宽2-3.5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尖锯齿,下面密生土黄色绒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其有少数腋生总状花序,密生黄色绒毛;花梗4-8mm;苞片掌状浅裂,早落;花白色,直径8-12mm;萼筒内密生灰色绒毛。聚合果球形,直径7-10mm,黑色。花期3-5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抵海拔至中海拔灌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。
性味
苦;辛;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行气止痛。主风湿痹痛,跌打伤痛,腰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8g。
各家论述
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驱风,除湿,行气。治腰腿痛,四肢痹痛,风湿骨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五叶泡
拼音注音
Wǔ Yè Pào
别名
小猛虎、鸡足刺(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华南千种草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越南悬钩子的根或叶。根全年可采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灌木。枝有小钩刺。掌状复叶,小叶5片,上部有时3片,长椭圆形、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5~9厘米,宽2~3.5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下面密被土黄色绒毛,脉上有小钩刺;叶柄长约5厘米,具小钩刺;托叶早落,羽状分裂。花排成短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腋生和顶生,密被黄色绒毛;苞片掌状浅裂或篦齿状,早落;花直径8~12毫米;萼筒钟状,外被黄色绒毛,内被灰色绒毛,裂片阔卵形,先端数齿裂;花瓣白色,近圆形;雄蕊极多数,雌蕊30~40枚。果球形,黑色,小核果长椭圆状肾形,有横棱。花期3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灌木丛中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性味
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苦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驱风,除湿,行气。治腰腿痛,四肢痹痛,风湿骨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6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跌打肿痛:五叶泡叶,捣敷。(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亚新木姜
- 焰爵床
- 刺石榴
- 水茄冬果
- 毛菊苣
- 葛叶
- 扇子七
- 土玉桂
- 匙叶黄杨
- 湖广草
- 石楠
- 芦荟花
- 罗锅底
- 铁扇子
- 活血丹
- 阳桃
- 小旋鸡尾
- 茅香
- 珠子参
- 红皮
- 鸢脑
- 鲤鱼目
- 刺楸
- 梨枝
- 九龙盘
- 乱角莲
- 豆列当
- 浙樟
- 黄蜀葵
- 车前状垂头菊
- 榔榆叶
- 苜蓿根
- 赪桐叶
- 八角莲
- 铁鞭草
- 白花猪母菜
- 粗榧枝叶
- 树头菜
- 九管血
- 大树跌打
- 假菠菜
- 腹水草
- 矩叶大青
- 黄山五叶参
- 列当
- 腊梅
- 角翅卫矛果
- 无花果根
- 巴旦杏仁
- 苏合香
- 山漆树
- 大叶蛇总管
- 羊皮
- 轮叶景天
- 竹节海棠
- 七里香
- 鹊豆
- 猕猴梨根
- 蘡薁藤
- 绣球防风
- 野罂粟壳
- 铁骨银参
- 驴蹄
- 海蚯蚓
- 风箱树花
- 马蹄金
- 芍药花
- 鲎尾
- 钓樟枝叶
- 刺竹笋
- 白蓝翠雀花
- 木防己
- 灰树花
- 五裂槭
- 黄颡鱼颊骨
- 乌鱼蛋
- 乌鸦胆
- 手参
- 梧桐
- 岩泽兰
- 西南槐树
- 石梓
- 烟梦花
- 黄花地桃花
- 鹿胆
- 梨树根
- 砂仁壳
- 北细辛
- 钩藤根
- 石头菜
- 鸡毛菜
- 铁线草
- 土羌活
- 鹿角霜
- 黄鳝藤
- 两广瘤足蕨
- 益母草
- 胡桃青皮
- 黄接骨丹
- 山梅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