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通
《中华本草》:海通
拼音注音
Hǎi Tōnɡ
别名
白灯笼、木常山
英文名
Twig and leaf of Tomentose Glorybower
出处
出自《中国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海通的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rodendrum mandarinorum Diels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灌木或乔木,高2-20m。幼枝近四棱形,密被黄褐色绒毛,髓部具黄色薄片状横隔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.5-5cm;叶片一近革质,宽卵形,卵状披针或微偏斜,背密被灰白色绒毛。伞房聚花序疏散,顶生,我分枝,花有香气,花序梗及花柄均密被黄褐色绒毛;苞片未见;小苞片小,线形;花萼钟状,淡绿色,长3-4mm,密被短柔毛和少数盘状腺体,结果时变为红色而毛渐少,萼齿5裂,钻形,长1.5-2.5mm;花冠白色或稀为淡紫色,外被短柔毛,花冠管纤细,长约1cm,裂片5,长圆形,长约3.5mm;雄蕊4,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。核果近球形,幼时绿色,成熟后蓝黑色,干后果皮常皱缩呈网状,宿萼约包被果一半以上。花期7-12月,果期9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-2200m的溪边、路旁、山坡林缘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;辛;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。主半身不遂;小儿麻痹后遗症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加倍。
复方
治小儿麻痹症:鲜海通草二两。冬蜜、开水肫服。(福建)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植志》:治半边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海通
拼音注音
Hǎi Tōnɡ
别名
白灯笼、木常山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。
出处
《中国药植志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种植物海通的枝叶。
原形态
小乔木。小枝略呈四棱形,密被黄褐色绒毛。单叶对生,具叶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15~18厘米,宽6~13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至心脏形,全缘或波状,上面细毛疏生,下面密生黄色绒毛,沿叶脉较密,叶脉基部3出,每侧5~9条,于近叶缘处向上弯曲。阔圆锥状花序,顶生;花柄短;花萼杯状,先端5齿,齿狭披针形;花冠管状,先端5裂,裂片长卵形,外被白色短软毛;雄蕊5,花丝伸出,花药背着,2室纵裂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伸出,柱头2裂。浆果倒卵形,深蓝色,包于宿萼内。
生境分布
分布湖北、四川、贵州,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中国药植志》:"治半边风。"
复方
治小儿麻痹症:鲜海通草二两。冬蜜、开水炖服。(福建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带刺马鞭
- 大活
- 芒小米草
- 狗屎花
- 九香虫
- 白梅
- 鱼脑石
- 桂木干
- 莲须
- 八哥
- 虎掌草
- 蒿雀
- 海螺厣
- 滴水珠
- 羊血
- 桑椹子
- 桤木皮
- 黄花木
- 青盐陈皮
- 毛鬼头伞
- 刺血红
- 黄藨叶
- 红车轴草
- 石羊菜
- 野漆树根
- 三升米
- 叉枝鸦葱
- 石菖蒲花
- 獾骨
- 胡椒
- 莸
- 黄接骨丹
- 云南红豆蔻
- 红接骨草
- 天青地红
- 赤瓟
- 可爱花
- 金银花露
- 花脸细辛
- 水枇杷
- 小叶野决明
- 托柄菝葜
- 长叶紫珠
- 四照花皮
- 上山虎
- 笔筒草
- 蕨
- 鸡冠参
- 管仲
- 五香血藤
- 大花美人蕉
- 刺人参
- 芦子藤
- 山鸡蛋
- 雀卵
- 川木香
- 野木鱼
- 叉枝藻
- 广西过路黄
- 藏羚角
- 苦地胆
- 鹿仙草
- 鄂报春
- 蓝实
- 小叶爬岩香
- 苏土藁本
- 硬骨凌霄
- 盐蛇
- 小獐毛
- 小婆婆纳
- 蝙蝠
- 皮袋香根
- 建神曲
- 鮠鱼
- 紫金血藤
- 头花杜鹃
- 鳗鲡
- 大白顶草
- 山桂花
- 毛轴铁角蕨
- 夹竹桃
- 天仙藤
- 宽羽线蕨
- 全叶青兰
- 长白假水晶兰
- 大叶藤
- 薜荔
- 竹叶榕
- 铁鞭草
- 蒟蒻薯
- 冰
- 通肠香
- 粪鬼伞
- 红楠皮
- 刺梨子
- 鸡屎白
- 毛黄连
- 藏三七
- 萹蓄
- 木兰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