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叶实蕨
《中华本草》:长叶实蕨
拼音注音
Chánɡ Yè Shí Jué
别名
三叉剑、单刀石韦、三角枫、三步跳、鸭公尾
英文名
Longleaf Bolbit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蕨类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实蕨科植物长叶实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lbitis heteroclita (Presl) Ching.[Acrostichum heteroclitium Presl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去须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35-85cm。根茎长而横生,密被褐色、卵状披针形鳞片,盾状着生。叶近生,二型;营养叶的叶柄长10-35cm,禾秆色,基部被疏鳞片,向上无毛;叶片薄革质,形式多样,或为披针形单叶、三出或一回羽状;羽片1-3对,顶生羽片特大,披针形,长30-40cm,宽5-8cm,先端长尾尖,能着地生根,产生新株,侧生羽片1-5对,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,长6-15cm,宽2-4cm,渐尖头,基部楔形或圆楔形,全缘或浅波状;叶脉网状,无内藏小脉;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型而较小,叶柄长25-40cm;叶片较小;叶脉网状,网眼四角形或六角形,在侧脉之间排成2行。孢子囊群幼时沿网脉着生,成熟后满布于叶背;无囊群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400m的林下或溪谷边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扁平长条状,长6-15cm,直径0.5-1cm;表面有密生的棕褐色小鳞片,两侧及上面有突起的叶柄痕,下面有残留的短须根;质脆,断面有多数筋脉小点。叶常皱缩,两型;营养叶叶柄长10-35cm,表面浅棕黄色,叶片长30-40cm,表面褐色,形状多样,单叶、三出或羽状,先端具长尾,有的可见不定根,叶脉网状;孢子叶叶柄长25-38cm,叶片与营养叶同形但狭小。孢子囊群布满叶背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淡;凉
归经
肺;肝;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止咳;凉血止血。主肺热咳嗽;咯血;痢疾;烧烫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味淡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、止咳止血、收敛的功能。用于咳嗽、吐血、痢疾、烧烫伤、跌打伤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赤车使者根
- 大百解薯
- 青葙花
- 万寿菊叶
- 长梗石柑
- 紫珠叶
- 朱砂七
- 长梗郁李
- 落地金钱
- 桃枝
- 豺皮樟
- 鸡爪槭
- 小构树叶
- 红车轴草
- 凤眼兰
- 肥猪苗
- 胡桃油
- 姜三七
- 金钟花
- 防已
- 牛角(角思)
- 宝盖草
- 米百合
- 刺血红
- 水茄冬
- 慈竹箨
- 路边姜
- 白背杨
- 鹅
- 野火绳
- 黍茎
- 筋骨草
- 马鞍叶
- 珊瑚
- 烟筒花
- 兔毛蒿
- 熊脑
- 轮环藤
- 山刺梨
- 缅茄
- 野麦子
- 大杜鹃
- 山乌桕叶
- 矮脚苦蒿
- 红丝线
- 广枝仁
- 空柄假牛肝
- 野山茶
- 大接骨丹
- 凤凰木
- 紫弹树
- 白鹇
- 土木香
- 鱼串草
- 银兰
- 冷水丹叶
- 豆蔻壳
- 阿魏侧耳
- 葎草根
- 狭叶荨麻
- 柴胡
- 赤火绳
- 貒膏
- 小草寇
- 山黄麻叶
- 澜沧扁担杆
- 山货榔
- 西南毛莨
- 张公鱼
- 青麸杨根
- 短茎独活
- 扇蕨
- 旋花苗
- 紫萁苗
- 杯苋根
- 红花月见草
- 山马兰
- 鸭血
- 深山不出头
- 珊瑚草花
- 蚬壳
- 黄芩
- 木鳖子根
- 桧叶
- 东方乌毛蕨叶
- 藤乌头
- 红陈艾
- 牛嗓管树
- 豆列当
- 榔榆叶
- 桂子
- 水金凤茎叶
- 灵香草
- 青通草
- 三叶铜钱草
- 盘石龟
- 蜇砂
- 黄蜀葵茎
- 芒花
- 圆叶南蛇藤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