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鹞鱼
《中华本草》:海鹞鱼
拼音注音
Hǎi Yào Yú
别名
蕃踏鱼、邵阳鱼、石砺、少阳鱼、荷鱼、鲼鱼、蒲鱼、锅盖鱼、魟鱼
英文名
Red stingray
出处
出自《本草本草纲目拾遗》1.《本草拾遗》:海鹅鱼,似鸥,有肉翅,齿如石版,生东海。邵阳鱼,尾刺入者,有大毒,生南海,有肉翅,尾长二尺,刺在尾中,逢物以尾援之,食其肉而去其刺。2.《本草纲目》:海鹅鱼,海中颇多,江湖亦时有之,状如摄及荷叶,大看围七、八尺,无足无鳞,背青腹白,口在腹下,目在额上,尾长有节,整入甚毒。皮色肉味,俱同鲍鱼,肉内皆骨,节节联比,脆软可食,吴人腊之。《魏武食制》云,蓄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魟科动物赤魟、花点魟及其近缘多种动物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Dasyatis akajei(Muller et Henle)2.Dasyatis uarnak(Forskal)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捕杀后,取肉,洗净,鲜用,或冷藏备用。
原形态
1.赤魟,体盘亚圆形,平扁,前缘斜直,与吻端约成60°。一般重1-2kg,大者可达10-20kg,体盘长达1m,盘宽比盘长约大1.2倍。吻短,稍突出。眼小,眼球红与喷水孔等大。口小,波曲,口底具乳突5个,中间3个较大。外侧乳突细小。牙细小平扁,铺石状排列。幼体较光滑,头后正中有1个扁平结刺。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,约20余枚,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,红1枚。眼后具一小群小刺,尾上几个结刺较大而尖利。腹鳍后缘平直,前后角均钝圆。尾细长,为体盘长2-2.7倍。上下方均具膜,上皮膜短而低,下皮膜明显延长。体赤褐色或绿褐色,大者色较深,于眼前、眼下、喷水孔上侧和后部及尾的两侧呈赤黄色;腹面白色,近边缘外橙黄色。2.花点魟,体盘宽达1.5m以上,重100余kg。吻颇尖,相当突出眼颇小,稍突起,眼球比喷水孔稍小。口小,波曲,口底乳突4-7个,近中部2个最显着。牙细小,平扁,具横突,上颌30多纵行。腹鳍颇狭长,在雌体较短宽,里缘与后缘连合,外角圆钝。鳍脚平扁,后端颇尖。尾鞭状,很长,约为体盘长的3倍以上,上下皮膜幸免消失。具尾刺,在尾刺以前的尾部具一平扁鳞片狭带,尾刺后的尾部密被尖细鳞片。体背黄褐色或灰褐色,密具黑褐色圆形或多边形斑块,大斑与眼球约同大。尾具暗青色横环70余条。腹面淡白,边区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暖水性底层魟类,栖息于近海沙泥质海底,主食贝类与甲壳类,冬季生活于深水处,夏季移栖于内湾浅水区,有时溯江而上,也可生活于淡水。2.暖水性大型魟类,栖息于近海底层,卵胎生。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2.我办发布于东海和南海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益肾;通淋。主男子白浊膏淋;阴茎涩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60-90g,鲜品150-250g;或熬油。
各家论述
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治男子白浊冒淋,玉茎涩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海鹞鱼
拼音注音
Hǎi Yào Yú
别名
蕃蹹鱼(《魏武食制》),邵阳鱼、石蛎(《本草拾遗》),少阳鱼(宁原《食鉴本草》),荷鱼、鲼鱼、鯆魮鱼(《纲目》),蒲鱼(《本草求原》),锅盖鱼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魟科动物赤魟等的肉。
原形态
体平而扁,全长约35厘米。体盘亚圆形,中间微向前方略宽,后端略窄。吻宽而短,前端钝。眼小,距吻端近。眼间隔不甚宽,中间平。喷水孔大,斜位于眼的紧后方。鼻孔大,有长方形的鼻瓣后伸至口。口甚小,口内下颌的底部有须状突起3枚,中间突起细小,两侧较大。上下颌牙齿呈铺石状。鳃孔前4对等大,后1对较小,皮肤光滑,眼间隔后方粗糙。背鳍及臀鳍均无;胸鳍略宽,后缘长。腹鳍小,后缘直。尾棘1个,位于尾上,扁锯齿状,有毒。尾很长,约为体盘宽的1.5倍,前端粗,自尾棘向后渐呈鞭状,尾棘前方两侧有侧褶,后方上下面有皮褶。尾与体盘的中间为深褐色,周边色淡。眼周围和喷水孔内侧及腹面均为橘黄色。以软体动物、甲壳类及其他鱼类为食。卵胎生。
生境分布
栖于近海海底。分布我国南海、东海及其他沿海地区。
性味
①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甘咸,寒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治男子白浊膏淋,玉茎涩痛。"
备注
本动物的牙齿(海鹞鱼齿)亦供药用。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萁
- 食茱萸
- 拐枣七
- 金锦香
- 龟甲
- 岩景天
- 仰天钟
- 对叶百部
- 瓜螺
- 猪母柴根
- 古羊藤
- 番石榴根
- 家白蚁
- 高山黄华根
- 鸽粪
- 通城虎
- 重楼
- 飞龙掌血
- 半边莲
- 山药
- 沼生柳叶菜
- 贵州追风散
- 米皮糠
- 飞蛾藤
- 苹婆
- 桂叶素馨
- 紫花苣苔
- 云南美登木
- 灵猫骨
- 纤花千金藤
- 楼梯草根
- 八角莲
- 狗牙根
- 功劳子
- 桃花
- 石豇豆
- 荠宁
- 库页悬钩子
- 吉祥草
- 浮尸草
- 破布叶
- 漆树根
- 白椴
- 过岗龙
- 印度菩提树皮
- 白石榴根
- 西南卫矛
- 肉桂
- 针叶火绒草
- 苜蓿根
- 三丫苦叶
- 红豆
- 根辣
- 粟米草
- 小无心菜
- 长毛风毛菊
- 车螯
- 三角泡
- 山扁豆
- 鳆鱼
- 唇香草
- 獭肝
- 珠子参
- 木芙蓉叶
- 金草
- 柘木
- 橘根
- 实葫芦
- 腐婢根
- 木半夏根
- 小垂头菊
- 青黛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丁蛎
- 广东升麻
- 甘蔗皮
- 鸡骨柴
- 桃儿七果
- 飞天蜈蚣
- 天泡子
- 柏根白皮
- 柘树茎叶
- 天仙果
- 石芥菜
- 光石韦
- 水火麻
- 高山芹根
- 桃耳七
- 夜花藤
- 野苦瓜
- 震天雷
- 砂仁壳
- 海鹞鱼肝
- 山梅花根皮
- 海桑
- 糖茶藨
- 敦盛草
- 鮧鱼
- 三七
- 红皮云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