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豘鱼
《*辞典》:海豘鱼
拼音注音
Hǎi Tún Yú
别名
海狶(《临海异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。
原形态
海豚(《纲目》)
体长2~2.4米,肥满呈圆锥形。头部较小,吻长而突出,如喙状,嘴与额交界处有V字形沟线相隔。上下颌各有齿94~100枚,齿末端尖锐,稍向后曲。耳孔极小。鼻孔1个,生于头顶部,边缘有瓣状膜,能自动开合。眼小,有黑圈。背部中央有脊鳍,前肢鳍状,形尖而狭;无后吱。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叶,成半月形鳍状。头部和躯体背面及两侧呈苍黑色,腹部白色。
生境分布
群栖于海中,性很活泼。我国东海、南海一带均有。
化学成分
肉占全身重量的38%,它含水分73%,蛋白质23.5%,脂肪1.5%,灰分1.8%。肉中的肌红蛋白的N端氨基酸为甘氨酸。按含铁率计算分子量为185560。
脂肪因身体部位不同,所得油脂的性质及组成也不相同。油脂的特点在于含异戊酸,它和其它脂肪酸组成混合甘油酯,而三异戊酸甘油酯则不存在。其总脂肪酸组成如下:饱和脂酸-异戊酸:皮下脂肪3.2,头部脂肪13.9;月桂酸:皮下脂肪1.0,头部脂肪2.4;肉豆蔻酸:皮下脂肪7.2,头部脂肪12.5;棕榈酸:皮下脂肪8.6,头部脂肪11.6;硬脂酸:皮下脂肪0.8,头部脂肪0.4。不饱和脂酸-十四碳烯酸:皮下脂肪4.7,头部脂肪2.7;十六碳烯酸:皮下脂肪25.9,头部脂肪25.4;C18酸群:皮下脂肪24.1,头部脂肪15.8;C20酸群:皮下脂肪18.6,头部脂肪12.7;C22酸群:皮下脂肪5.9,头部脂肪2.6。
皮下脂肪,含高级醇2~3%,与脂肪酸化合成酯。
无论老幼海豚,其皮下脂肪中的维生素A含率都足与鳕鱼肝油相匹敌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味咸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肉,主瘴疟,作脯食之,皮中脂,摩恶疮、疥癣、痔瘘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火焰兰
- 红毛菍
- 海芋
- 海雹菜
- 火腿
- 红果参
- 红穿破石
- 海茜
- 灰叶南蛇藤
- 环草
- 槐叶苹
- 河豚子
- 海南三七
- 狐头
- 红木耳
- 海带
- 河豚目
- 海参
- 海木
- 红瑞木果
- 海莲果
- 红丝线
- 海蓬子
- 海蛤壳
- 湖北楤木
- 海牛
- 海韭菜
- 海龟
- 狐胆
- 河乌
- 河鲀鱼
- 海参内脏
- 大毛红花
- 狐心
- 猴骨
- 红千层
- 桦革裥菌
- 海鹞鱼齿
- 红木香
- 红毛悬钩子
- 母猪藤根
- 湖北地黄
- 桦褶孔
- 红毛叶马蹄香
- 海鲶
- 猴枣
- 绿百合
- 海粉
- 海马
- 红瑞木
- 湖北贝母
- 海螺壳
- 枫香脂
- 青鱼胆草
- 大葫芦
- 芦荟花
- 羊耳蒜
- 芝麻壳
- 地盘松球
- 阴蚼
- 铁扇子
- 五灵脂
- 桃树胶
- 海螺厣
- 鸡爪簕
- 青海马尾连
- 小叶鹅掌柴
- 麦冬
- 老鼠吹箫
- 玉带根
- 过路惊
- 茶子木花
- 牛奶子
- 苦檀子
- 蓍草
- 岩筋菜
- 博落回
- 李树胶
- 柃木
- 螳螂跌打
- 过墙风
- 川滇桤木
- 箭杆风
- 突厥雀
- 擘蓝
- 苞叶木
- 狗脚迹
- 黄瓜
- 屎咕咕
- 鹅绒藤
- 青木香
- 蝙蝠
- 常春藤
- 球花党参
- 马牙七
- 火殃簕
- 海龙
- 臭常山
- 使君子根
- 土人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