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麻根
《中华本草》:黄麻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M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Roundpod Jut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椴树科植物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chorus capsularis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泥砂,切段或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黄麻 直立木质草本,高1-2m。全株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约2cm,被柔毛;叶纸质,卵状披针形至狭窄披针形,长5-12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边缘有粗锯齿,最下面的2锯齿长而成钻形,向下弯曲,两面均无毛;三出脉的两侧脉上行不过半,中脉有侧脉6-7对。花单生或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,有短的花序柄及花柄;萼片4-5片,长3-4mm;花瓣黄色,倒卵形,与萼片约等长;雄蕊18-22,离生;子房无毛,柱头浅裂。蒴果球形,直径1cm或稍大,先端无角,表面有直行钝棱及小瘤状突起,5丬裂开。花期夏季,果秋后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野或人工栽培。资源分布: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普遍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含果糖(fructose),葡萄糖(glucose),半乳糖(galactos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2a,3β,19-三羟基-12-乌苏烯-23,28-二酸(corosin),氧代-2a,3β,19-三羟基-12-乌苏烯-23,28-二酸(oxo-corosin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及2a-羟基熊果酸(corosolic acid)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大肠;膀胱经
功能主治
利湿通淋;止血止泻。主石淋;带下;崩中;泄泻痢疾;荨麻疹;毒蛇兄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痢疾: 黄麻根、红池木、竻苋菜、火炭藤。用鲜药各两半,水煎一次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黄麻根合剂)②治麻疹后腹泻: 黄麻根一两,烧灰存性,开水冲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麻灰汤)
各家论述
1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,治膀胱结石。2.《陆川本草》:治腹泻,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麻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Má Gēn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椴树科植物黄麻的根。
性味
①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苦,温,无毒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味淡微苦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利尿,治膀胱结石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治腹泻,痢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
复方
①治痢疾:黄麻根、红池木、竻苋菜、火炭藤。用鲜药各两半,水煎一次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黄麻根合剂)
②治麻疹后腹泻:黄麻根一两,烧灰存性,开水冲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麻灰汤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大豆叶
- 莺
- 蓖麻叶
- 薜瓣
- 鳖胆
- 莕菜
- 细叶野牡丹
- 翻天红
- 百合花
- 白马鬃铃花
- 遍地金
- 鸢尾
- 黄花忍冬
- 肥皂核
- 蜈蚣藤
- 豹皮樟
- 霸王根
- 败毒草
- 杨枸花
- 青药
- 油胡桃
- 飘带草
- 花生壳
- 椰子壳
- 刺蓬花
- 白饭树
- 血余
- 臭菘种子
- 苦苣苔
- 白附子
- 南天竹根
- 白茅针
- 小丁香
- 香茹
- 救军粮叶
- 白铃子
- 羊脂
- 鲤鱼肠
- 藕蔤
- 白补药
- 鸨肉
- 百蕊草根
- 百部还魂
- 辛参
- 月光花种子
- 菝葜
- 升麻
- 刺栗子
- 油桐
- 白辣蓼
- 马皮
- 黄蜀葵茎
- 岩景天
- 稗米
- 象头花
- 滇丹参
- 棉花杜仲
- 白蔹子
- 白车轴草
- 白薯莨
- 白鸭肉
- 胖树根
- 榆仁酱
- 铺地罗伞
- 刺五加
- 百合
- 拐芹
- 驳骨丹
- 核桃楸皮
- 白苣
- 青果
- 醋糟
- 白苏子
- 冬瓜叶
- 白菊花根
- 淫羊藿根
- 蝮蛇蜕皮
- 香豆蔻
- 香苏草
- 芭蕉子
- 白鹅膏
- 苦树皮
- 黑石珠
- 罂粟壳
- 羊皮
- 白鹤藤
- 白鸡肫
- 杨梅核仁
- 洋芋
- 大昏鸡头
- 四角蒲桃
- 黑骨走马
- 鲃鱼
- 无患子皮
- 异叶青兰
- 漂摇豆
- 百合子
- 长果山橙
- 麻叶绣球果
- 鼻涕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