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芺
《中华本草》:苦芺
拼音注音
Kǔ ǎo
别名
钩芺、苦板、苦菜、败酱、败酱草
英文名
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1.《尔雅》郭璞注:钩芺,大如拇指,中空,茎头有薹似蓟,初生可食。2.陶弘景:苦芺,处处有之,人取茎生食之。五月五日采,暴干。3.《唐本草》:苦芺,今人以为漏芦,非也。4.《食疗本草》:苦芺,生食治漆疮。不堪多食尔。5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有云,苦芺子若猫蓟,茎圆无刺。所在下湿地有之。6.《本草纲目》:《尔雅》钩芺,即此苦芺也。许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ctuca tatarica (L.) C.A. Mey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净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茎分枝。叶互生;下部叶长圆形,灰绿色,基部收窄,半抱茎,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,质厚,稍肉质;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,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,不分裂,全缘;上部叶全缘,抱茎;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。头状花序多数,有20个小花,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;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。瘦果长圆状条形,秒压扁或不扁,灰色至黑色,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,有5-7条纵肋,果颈渐窄,较长,灰白色,冠毛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,常风于河边、湖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西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(lactupicrin),山莴苣素(lactucin),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[1]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暑热烦闷;津疮;丹毒;痈肿;痔疮;外伤出血;跌打损伤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生嚼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烧灰敷;或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主面目通身漆疮。2.陶弘景:烧作灰以疗金疮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丹毒。4.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煎汤洗痔。5.《本草纲目》:下气,解热。6.《医林纂要》:解暑去热。7.《湖南药物志》:破宿血,生新血,解热毒,利胸膈,除烦闷,补虚损。8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凉血,止血,活血,解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榼藤子
- 苦杏仁
- 漏篮子
- 阔叶十大功劳
- 亮叶桦根
- 兰花石参
- 苦瓜花
- 柳叶
- 枯萝卜
- 苦刺
- 苦蘵根
- 阔叶垂头菊
- 亮叶冬青
- 亮叶冬青根
- 兰石草
- 冷杉果
- 昆明堇菜
- 昆明鸡血藤根
- 空心花
- 烂茶叶
- 狸尾草
- 苦蒿
- 蝌蚪
- 丽萼熊巴掌
- 六月合
- 衣鱼
- 苦苣
- 苦荞头
- 两色乌头
- 李树叶
- 昆明山海棠
- 款冬花
- 柳絮
- 楝叶
- 苦瓜根
- 澜沧扁担杆
- 苦菜花子
- 阔叶水竹叶
- 兰花叶
- 苦石莲
- 蛞蝓
- 柳叶卫矛
- 苦丁茶
- 苦壶卢花
- 棱叶韭
- 苦夭
- 苦瓠叶
- 灵香草
- 苦荞麦
- 六月青
- 栲栗叶
- 糠油
- 楼梯草
- 苦白蜡
- 苦茶叶
- 苦葛根
- 六月雪叶
- 白补药
- 天南星
- 柯树皮
- 棱子芹根
- 苦马豆
- 榼藤
- 栗壳
- 苦木叶
- 苦木根
- 苦树皮
- 榈木
- 苦油木
- 昆明鸡脚黄连
- 昆明鸡血藤
- 苦竹沥
- 了哥王子
- 六月瓜
- 宽羽线蕨
- 苦楝子
- 阔叶麦冬
- 扛板归
- 苦壶卢子
- 苦天茄
- 苦果
- 狼尾巴花
- 苦豆根
- 昆明水金凤
- 苦壶卢蔓
- 苦白蹄
- 苦蘵
- 两色瓦韦
- 丽江独活
- 库页悬钩子
- 棱枝槲寄生
- 苦檀叶
- 流苏子根
- 苦良姜
- 狸骨
- 苦蓢树
- 冷蕨子草
- 看麦娘
- 苦木
- 柳树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