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毛金腰
《中华本草》:绵毛金腰
拼音注音
Mián Máo Jīn Yāo
英文名
Shortwoolled Goldsaxifrag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绵毛金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rysosplenium lanuginosum Hook.f.et Thoms.[C.henryi Franch.;C.dunnianum Levl.et Vant.]
原形态
绵毛金腰 多年生小本草高8-25cm,有根茎。基生叶有长1-2cm的叶柄;叶片卵形至椭圆形,长1.5-4.5cm,宽1.5-3cm,先端钝或圆,基部楔形,上面有稀疏短柔毛,下面近无毛,边缘每边有5-7粗圆齿。不孕枝有锈色长柔毛,尤其在近顶部较密而显着,叶在顶部密集;茎生叶互生,叶片退化变小,长2-3mm,叶柄短小。聚伞花序分枝并铺散,直径5-10cm,有疏毛或近于无毛;苞片叶状,肾状圆形,绿色,宽4-7mm;花直径约4mm,绿色;萼片4,开展,肾状圆形;无花瓣;雄蕊8,极短,花丝和花药长度略相等,心皮2,成1室,子房半下位。蒴果向上膨大,先端微凹,有极短而分叉的花柱。种子卵形,长0.8mm,褐色,光滑,有极微小的乳头状突起。花期5-7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000m的山地树林或竹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根状茎长达20cm,粗细不一,有多数细根。不育枝长5-25cm,被褐色柔毛。叶互生,完整叶片卵形至近扇形,长2.8-25mm,宽2.5-17mm,基部楔形,边缘具5-12圆齿,两面和边缘均具褐色长柔毛,叶柄长0。7-1cm,密被褐色长柔毛;基生叶卵形至近椭圆形,长1.3-4.5cm,宽1.2-2.9cm,先端钝圆,基部宽楔形,边缘具不明显9-17波状圆齿,两面和边缘均多少具褐色长柔毛,叶柄长0.8-5cm,密被褐色柔毛;茎生叶似基生叶,长0.2-1cm,宽0.16-1cm,边缘具5-9圆齿,两面和边缘多少具褐色柔毛,叶柄长0.5-1.7cm,密被褐色柔毛。聚伞花序分枝无毛或疏生柔毛;苞片近扇形;花绿色;萼片具褐色单宁质斑点,肾状扁圆形于阔卵形。气微,味淡、微涩。
性味
甘;寒
归经
肺、胃二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、生肌收敛、活血通络。主用于臁疮,烫火伤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有清热解毒、生肌收敛的功能。用于臁疮、烫火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过岗龙
- 紫筒草
- 薯莨
- 大叶桉果
- 黄筒花
- 青麸杨根
- 戟叶瓦韦
- 荔枝草
- 芭蕉头
- 桃枝
- 纤枝山柑
- 铁扇子
- 车前草
- 铁箭矮陀
- 青丝线
- 牛轭草
- 梨
- 黄秦艽
- 吉笼草
- 石吊兰
- 刺血红
- 山蜡梅
- 臭草
- 鲎尾
- 白花灯笼
- 川楝子
- 罗锅底
- 杏花
- 牛羊草结
- 肝风草
- 灯盏细辛
- 长梗千里光
- 野胡萝卜根
- 西藏水黄连
- 葫芦藓
- 天香炉
- 云南小阴地蕨
- 野罂粟壳
- 白鹤灵芝
- 贯众
- 痰药
- 大花卫矛果
- 天韭
- 颠茄草
- 玉带根
- 不凋木
- 新裂耳蕨
- 蛤蟆草
- 藜芦
- 艾实
- 灰藋
- 番木瓜叶
- 绵毛金腰
- 钝齿铃子香
- 倒提壶
- 九节风
- 九牛力
- 龙须参
- 树茭瓜果
- 野大豆藤
- 骆驼黄
- 庵闾
- 披散糖荠
- 白芷叶
- 合欢皮
- 小石藓
- 白马骨
- 苹婆
- 野丹参
- 长瓦韦
- 水飞蓟
- 旋花
- 黄水枝
- 柞木
- 异木患
- 散血莲
- 阿尔泰瑞香
- 牛角瓜
- 苦楝花
- 穿鱼藤
- 倒吊蜡烛
- 野牡丹根
- 东方蝾螈
- 石青菜
- 大白药
- 铁筷子
- 无粉报春
- 地骨皮
- 黄樟
- 栀子花根
- 高粱泡根
- 萆薢
- 凤尾参
- 白千层
- 龙葵
- 鲫鱼脑
- 牛骨
- 地精草
- 山槟榔
- 关木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