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剑蕨
《中华本草》:中华剑蕨
拼音注音
Zhōnɡ Huá Jiàn Jué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剑蕨科植物中华剑蕨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oxogramme chinensis Ching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去年与须根,洗净,晒干;或全草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8-18cm。根茎细长,横生,密被褐棕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近生,具短柄;叶片肉质,线状披针形,长5-17cm, 中部宽1-1.2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并下延至叶柄底部,全缘或微波状,干后革质,上面有皱纹;中脉两面稍隆起。孢子囊群长圆形,通常5-8对,彼此分开,极斜向上,有时与中脉几平行,排列于中脉两侧,生长于背面中部以上,下部不育;无囊群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1500-2400m的常绿林中树干或阴显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微寒。
归经
膀胱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。。主尿路感染;乳腺炎;狂犬咬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味苦,涩,性微寒。有清热解毒、活血、利尿的功能。用于痨伤、尿道炎、狂犬咬伤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鞭叶铁线蕨
- 百药煎
- 枪刀菜根
- 迭裂黄堇
- 五叶薯
- 白苏子油
- 羊毛草根
- 红花木莲
- 藤杜仲
- 展花乌头
- 野菠菜
- 山楂
- 银背藤
- 鸢油
- 吉龙草
- 棕板
- 覆盆子
- 裂果卫矛
- 大麦苗
- 鸡血李
- 山乌珠叶
- 鳞瓦韦
- 桃儿七果
- 山红稗
- 臭黄荆根
- 甜瓜子
- 苦楝菌
- 小叶榕
- 华南胡椒
- 杜鹃花叶
- 制何首乌
- 犁头草
- 丁香蓼
- 麻腐
- 滴滴花
- 两指剑
- 红娘子
- 羊蹄甲
- 小黑药
- 红丝线
- 南瓜藤
- 带叶报春花
- 撒发
- 烧伤藤
- 红花鹅掌柴
- 徐长卿
- 一枝蒿
- 四楞蒿
- 朱兰
- 指天蕉
- 盐蒿
- 白背青荚叶
- 榆枝
- 羊奶子
- 白附子
- 羊耳菊
- 刺黄连
- 芸薹
- 樱桃核
- 薏苡叶
- 盐肤木根皮
- 罂粟
- 椰子壳
- 莸叶醉鱼草
- 油胡桃
- 岩风子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盐匏藤
- 玉米
- 玉米须
- 羊蹄
- 芋头
- 芫花
- 莺
- 薏苡根
- 洋鸭
- 羊胰
- 油茶花
- 盐肤木
- 淫羊藿
- 油炸木
- 油鱼
- 椰子
- 榆叶
- 油草
- 月光花
- 油桐根
- 油茶根皮
- 引水蕉
- 柚树寄生
- 柚根
- 油柑木皮
- 幼油草
- 月桂叶
- 油柑虫节
- 油鸭
- 月季花根
- 杨梅叶
- 椰子瓤
- 油渣果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