鸢嘴
《中华本草》:鸢嘴
拼音注音
Yuān Zuǐ
别名
鹰嘴
英文名
kite mouth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鸢的喙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lvus korschun (Gmelin)
原形态
鸢,鸢为大型鸟类。羽色大都为褐色。额白;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几为纯褐色,头顶和后颈的各羽有黑褐色羽干,两侧杂以棕白色,使羽干纹特别明显。两翅初级飞羽黑褐色。尾呈叉状;尾羽浓褐,微缀黑褐色横斑,羽端褐白色。耳羽纯黑褐色,故又名黑耳鸢颏和喉白,羽端较褐,羽干黑褐,胸以瑕浓褐色,羽干也黑,其左右两侧稍沾棕色,因呈纵纹;下腹、尾下覆羽以及覆腿羽呈棕黄色,白色羽基常展露于外;翼下覆羽暗红褐色,腑红褐色而杂以黑褐色羽干;尺羽下面大都暗灰褐色,而于外侧初级飞羽的基部具一大形白斑,展翅高翔时,特别明显。幼鸟的头部和腹部满布纵纹。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,蜡膜和下嘴基部淡黄沾绿;脚灰黄色,爪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城市、村镇以及栽培地带和山野等处常见的一种鸟类。天晴朗时,喜单独翱翔在天空中历久不停。冬季三五成群漫游。飞行时易改变方向而多成圈状,或在滑翔中两翅不甚振动,有如高悬在空中一般。视力锐每,叫声如吹箫一般。食物主要为肉食性,如小型兽类、鸟类、两栖类及鱼类等,亦吃小型动物尸体及残屑。在我国南方自二月间就开始繁殖,结群营巢在山谷丛树间的巨木上,或置于小丘的岩棚巅处。卵每窝一般2-3枚,污白色或稍带绿,杂以各色斑点。资源分布:分布几遍全国各地,为终年常见的留鸟。
性味
咸;凉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定惊。主小儿惊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水调,适量。
临床应用
磨水服,治小儿惊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鸢嘴
拼音注音
Yuān Zuǐ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鸢的嘴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鸢脚爪"条。
功能主治
磨水服,治小儿惊风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兰花叶
- 白叶火草
- 水冬瓜
- 斑叶堇菜
- 树锦鸡儿
- 松节油
- 柏根白皮
- 松寄生
- 松树梢
- 棒棒草
- 大叶黄杨
- 斑楮头红
- 大唇香科科
- 大叶青木香
- 波叶紫金牛
- 白叶瓜馥木
- 树三角枫
- 楤叶悬钩子
- 狗毛草
- 多茎野豌豆
- 波缘楤木
- 白千层油
- 桑蠹虫
- 多苞糙苏
- 多花景天三七
- 肉郎伞
- 醉魂藤
- 马蔺花
- 大叶骨碎补
- 龙血树
- 牛藤果
- 短穗草胡椒
- 黄木耳
- 多蕊蛇菰
- 大叶香薷
- 树乌蝇羽
- 楤木白皮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柏脂
- 柏树
- 柿花
- 柿子
- 大一面锣
- 大五爪金龙
- 斑竹花
- 柿霜
- 柿寄生
- 大叶藤
- 越王余筭
- 杉寄生
- 山楂
- 山柰
- 山柳
- 砂仁
- 山橘
- 山柑算盘子
- 黄山鳞毛蕨根
- 山柏
- 山油柑果实
- 山檨叶泡花树
- 梓白皮
- 山矾
- 山芹
- 鸭公藤
- 龙眼肉
- 山艾叶
- 山慈菇
- 蜘蛛果茎叶
- 蜘蛛蜕壳
- 蜈蚣七
- 泽泻叶
- 棕板
- 猪肚子
- 猪肾
- 猪苓
- 猪肚木
- 山橘叶
- 山李子
- 山枇杷
- 棕竹
- 樟梨
- 樟木
- 猪仔笠
- 浙江过路黄
- 猪鬃凤尾蕨
- 山百足
- 山油麻
- 碎米蕨
- 虱子草
- 栗毛球
- 山紫菀
- 山矾叶
- 山桂皮
- 山百部
- 砂仁花
- 山腊梅
- 山楂叶
- 山玉兰
- 山芝麻
- 山绿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