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沙糖
《中华本草》:赤沙糖
拼音注音
Chì Shā Tánɡ
别名
沙糖、紫沙糖、黑沙糖、红糖、黄糖
英文名
brown sugar
出处
出自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,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ccharum sinensis Roxb.
原形态
甘蔗,多年生草本。秆高约3m,粗2-5cm,绿色或棕红色,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。叶鞘长于节间,无毛,仅鞘口有毛;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2mm;叶片扁平,两面无毛,具白色肥厚的主肪,长40-80cm,宽约20mm。花序大型,长达60cm,主轴具白色丝状毛;穗轴节间长7-12mm,边缘疏生长纤毛;无柄小穗披针形,长4.5-5mm,基盘有长于小穗2-3倍的丝状毛;颖的上部膜质,边缘有小毛,第1颖先端稍钝,具2脊,4脉,第2颖舟形,具3脉,先端锐尖;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有1脉,先端尖,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,长约3mm,第2内稃披针形,长约2mm。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;小穗柄长3-4mm,无毛,先端稍膨大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。资源分布: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。
性味
甘;温
归经
肝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脾缓肝;活血散瘀。主产后恶露不行;口干呕哕;虚羸寒热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、酒或药汁冲10-15g。外用:适量,化水涂;或研敷。
注意
湿热中满者及儿童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功体与石蜜同,而冷利过之。2.《食疗本草》:主心热口干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润心肺,杀虫,解酒毒。4.《本草衍义》:治心肺大肠热。今医家治暴热,多以此物为先导。5.《本草纲目》:和中助脾,缓肝气。6.《本经逢原》:熬焦,治产妇败血冲心,及虚赢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7.《本草从新》:补,和中和血,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。和血则紫者为优。8.《医林纂要》:暖胃,补脾,缓肝,去瘀,活血,润肠。9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10.《本草纲目》:沙糖性温,殊于蔗浆,故不宜多食。但其性能和脾缓肝,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。《本草》言其性寒,苏恭谓其冷利,皆昧此理。11.《本草求真》:沙糖,本于甘蔗所成。甘蔗气禀中和,味甘气寒,已为除热润燥之味,其治则能利肠解烦,消痰止渴。至于沙糖,经火煅炼,性转为温,色变为赤,与蔗又似有别,故能行血化瘀,是以产妇血晕,多有用此与酒冲服,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;小儿丸散,用此调服,取其温以通滞也;烟草用以解毒,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。然性温则消、则下,故虚热过服,则有损齿消肌之病;味甘主缓、主壅,故痰湿过服,则有恋膈胀满之弊,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赤沙糖
拼音注音
Chì Shā Tánɡ
别名
沙糖(《唐本草》),紫沙糖(《纲目》),黑沙糖(《本草原始》),红糖(《医林纂要》),片黄糖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处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,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性温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,热。"
归经
入肝、脾、胃经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太阴经。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、肺三经。"
④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阴、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补中缓肝,活血和瘀。治产后恶露不行,口干呕哕,虚羸血痢。
①《唐本草》:"功体与石蜜同,而冷利过之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心热口干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润心肺,杀虫,解酒毒。"
④《本草衍义》:"治心肺大肠热。今医家治暴热,多以此物为先导。"
⑤《纲目》:"和中助脾,缓肝气。"
⑥《本经逢原》:"熬焦,治产妇败血冲心,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"
⑦《本草从新》:"补,和中和血,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。和血则紫者为优。"
⑧《医林纂要》:"暖胃,补脾,缓肝,去瘀,活血,润肠。"
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、酒或药汁冲化,3~5钱。外用:化水涂或研末敷。
注意
有痰湿者不宜服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多食损齿,发疳匿,不可长食之。"
②《本经逢原》:"助湿热,不可多食。"
复方
①治下痢噤口:沙糖半斤,乌梅一个。水二碗,煎一碗,时时饮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②治痘不落痂:沙糖调新汲水一杯服之;白汤调服亦可,日二服。(《纲目》)
③治上气喘嗽烦热,食即吐逆:沙糖、姜汁等分,相和,慢煎二十沸,每咽半匙。(《纲目》)
④治食韭口臭:沙糖解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⑤治虎伤人疮:水化沙糖一碗服,并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⑥治火烧、水烫:赤沙糖瓦上煨,研末,菜油调敷。(《中医杂志》(20):6,1966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毒鱼藤
- 大叶地耳根
- 大叶胡枝子
- 大山芝麻
- 大散血
- 大理木香
- 大青草
- 大风药叶
- 大二郎箭
- 大黄草
- 大叶桉
- 大叶钓樟
- 多裂独活
- 定草根
- 大叶藤
- 大对经草
- 望江青
- 大蓑衣藤根
- 大叶黄杨叶
- 望月砂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叶钩藤
- 大花卫矛果
- 大青
- 大青根
- 大一面镙
- 断板龟
- 粗皮松萝
- 大叶千里光
- 大叶紫珠
- 刺玫
- 大叶凤尾
- 大叶拿身草
- 定木香
- 大叶矶松
- 大膜盖蕨
- 薇籽
- 大豆黄卷
- 马刀肉
- 章鱼
- 大叶接骨藤
- 大叶苣荬菜
- 大叶铁包金
- 紫金血藤
- 接骨丹
- 大乌金草
- 橘红
- 山慈姑叶
- 金缕半枫荷
- 七鳃鳗
- 黄荆叶
- 丁萝卜
- 深裂黄草乌
- 大伸筋
- 吊白叶
- 狗牙根
- 东北蛔蒿
- 赪桐
- 紫鸭跖草
- 龙眼
- 倒挂牛
- 黄花夹竹桃
- 尖山橙
- 山小橘
- 羊角扭
- 庵 (艹闾)
- 川梨
- 老虎须
- 干漆
- 四川澄茄子
- 黔羊蹄甲
- 土百部
- 亮叶桦
- 木豆叶
- 吊岩风
- 藿香露
- 鹅绒藤
- 亮菌
- 木大力王
- 山楂木
- 水金凤茎叶
- 旋花根
- 细叶卷柏
- 牛白藤
- 垂珠花
- 土玉桂
- 红对节子
- 鹅观草
- 无腺橉木
- 木蝴蝶
- 灰叶南蛇藤
- 杉叶
- 毒蛆草
- 南瓜子
- 胡燕卵
- 丁香根
- 卷边桩菇
- 山黑柳
- 二郎剑
- 丝绵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