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香树皮
《中华本草》:丁香树皮
拼音注音
Dīnɡ Xiānɡ Shù Pí
别名
丁皮、丁香皮
英文名
Clovetree Bark
出处
出自《海药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zygium aromaticum(L.) Merr. Et Perry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。
原形态
丁香,常绿乔木,高达10米。叶对生;叶柄明显;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,长5-10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,全缘。花芳香,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,花径约6mm;花萼肥厚,绿色后转紫色,长管状,先端4裂,裂片三角形;花冠白色,稍带淡紫,短管伏,4裂;雄蕊多数,花药纵裂;子房下位,与萼管合生,花柱粗厚,柱头不明显。浆果红棕色,长方椭圆形,长1-1.5cm,直径5-8mm,先端宿存萼片。种子长方形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归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散寒理气;止痛止泻。主中寒脘腹痛胀泄露泻;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脐。
各家论述
1.《海药本草》;治齿痛。2.《纲目》:心腹冷气诸病,方家用代丁香。3.《本经逢原》:治腹胀。恶心、泄泻虚滑,水谷不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丁香树皮
拼音注音
Dīnɡ Xiānɡ Shù Pí
别名
丁皮(《纲目》),丁香皮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处
《海药本草》
来源
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树皮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中寒脘腹痛胀,泄泻,齿痛。
①《海药本草》:"治齿痛。"
②《纲目》:"心腹冷气诸病,方家用代丁香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治腹胀、恶心,泄泻虚滑,水谷不消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荷叶金钱
- 制何首乌
- 小豆柴
- 红小麻
- 黄荆沥
- 黄缅桂果
- 红叶甘橿
- 黄花獐牙菜
- 挂兰
- 鹤草芽
- 关白附子
- 光叶水苏
- 罗伞树
- 水线草
- 红土子皮
- 狗乳汁
- 根辣
- 西藏凹乳芹根
- 黑蒴
- 广东升麻
- 黄牛茶
- 石龙芮子
- 毛叶三条筋
- 淡竹壳
- 糙苏
- 对叉疔药
- 小白棉
- 禾叶毛兰
- 黄皮叶
- 小雪人参
- 滑叶木通
- 豨莶果
- 了哥王
- 独脚柑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大靛根
- 水将军
- 狸骨
- 干旱毛蕨
- 对对参
- 水苦荬根
- 带鱼
- 沙参
- 黄花紫丹参
- 黄芪
- 黄心果
- 毛风藤
- 滚山虫
- 光慈姑
- 声色草
- 凤尾贯众
- 四楞通
- 绿百合
- 观音苋根
- 禾虫
- 乌鱼蛋
- 大麻药
- 黄花虱麻头
- 尖顶地星
- 水凤仙
- 桂花露
- 六月雪
- 石榴皮
- 徐长卿
- 凤眼兰
- 黑石耳
- 流苏子根
- 大麦苗
- 鼠妇画眉草
- 大麦泡
- 山马豆根
- 小距紫堇
- 蕨萁
- 古柯
- 水蜈蚣
- 子楝树根
- 水流豆
- 莲子心
- 拐棍竹
- 毛枝鱼藤
- 单条草
- 罂粟壳
- 构树
- 敦盛草
- 黄寿丹
- 水牛角浓缩粉
- 黄土
- 巴茅果
- 残槁蔃
- 全叶山芹
- 还阳草根
- 干地黄
- 黄花岩松
- 黄麻
- 灵寿茨
- 五指山参
- 拐枣七
- 木蝴蝶
- 狼把草根
- 八角金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