蓟罂粟根
《中华本草》:蓟罂粟根
拼音注音
Jì Yīnɡ Sù G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蓟罂粟ArgemonemexicanaL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gemone mexicana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晒干。
原形态
蓟罂粟 一年生草本,高30-100cm,具苦汁液。茎具分枝,散生刺,被白粉。基生叶密聚;具长不足1cm的短柄;叶片椭圆形,长为5-20cm,宽2.5-7.5cm,上面绿色,沿脉的两侧灰白色,下面灰绿色,两面沿脉散生刺,边缘羽状深裂,裂片具波状齿,齿尖有刺;茎生叶互生,无柄或半抱茎。花密集排列成顶生花序;花梗极短;每花具2-3枚叶状苞片,长l-3cm,宽1-1.5cm;萼片舟形,长1cm,先端具距,距尖有刺,外面散生少数刺,于开花时即脱落;花瓣6,宽倒卵形,长1.7-3cm,黄色或橙黄色;花丝长约7mm,花药狭长圆形,长1.5-2mm,开裂后弯成半圆形至圆形;子房长圆形,高约0.7-1cm,被黄褐色伸展的刺,花柱极短,柱头3-6裂,深红色。蒴果卵圆形,长2.5-5cm,宽1.5-3cm,被稀疏黄褐色的刺,4-6瓣自先端开裂至全长1/4-l/3。种子球形,具明显的网纹。花期5-7月,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50-1200m的田坝中或江边。资源分布: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云南等地有庭园栽培,或逸为野生;北京、河南等地偶见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含别隐品碱(allocryptopine),原阿片碱(proiopine),小檗碱(berberine),血根碱(sanguinarine),去甲血根碱(norsanguinarine)及痕量黄连碱(coptisine),还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功能主治
利小便;杀虫。主淋病;绦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研末,0.5-1.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风自动草
- 卷耳
- 鹿筋
- 回回豆
- 灵猫骨
- 大树三台
- 荠菜
- 赤火绳
- 毛蕨根
- 路旁菊
- 大过山龙
- 野香橼花
- 伤寒头
- 红芋
- 庐山石韦
- 刺蒺藜
- 糖芥
- 血人参
- 一品红
- 糯芋
- 橄榄
- 昂天莲
- 红杉
- 总序绿绒蒿
- 地枫皮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蝼蛄虾
- 蜂毒
- 阳起石
- 对叶百部
- 鹅毛
- 台湾榕
- 罗汉松根皮
- 大黄蜂子
- 山乌珠
- 三爪金龙
- 石头菜
- 咸秋石
- 大叶黄杨根
- 生姜皮
- 冰糖
- 瓦楞子
- 睡菜
- 芭茅果
- 柳杉
- 三叶海棠
- 番薯
- 冲天果
- 剑皮树菌
- 阔叶赤车使者
- 浙贝母
- 花叶矮沱沱
- 箭叶蓼
- 甘青铁线莲
- 小年药
- 滇瓦花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山稔根
- 地柑
- 滇缅古柯
- 污毛粗叶木
- 白头翁
- 树五加
- 水晶兰
- 蒿枝七
- 红叶树子
- 对叶榕
- 海狗肾
- 骆驼蹄草
- 火焰兰
- 凤仙根
- 白山蓼
- 黄筒花
- 芭蕉花
- 青鱼胆草
- 鸟不企
- 水松皮
- 鳝鱼骨
- 洋地黄
- 海莲果
- 玳瑁
- 虎头兰
- 叶下珠
- 牛扁
- 臭黄荆根
- 千里马
- 牛角瓜
- 骆驼脂
- 粗糠柴
- 毒蛆草
- 猕猴桃根
- 长梗千里光
- 青丝线
- 黄稔根
- 牛轭草
- 水龙胆草根
- 白细辛
- 白花果
- 斑竹根
- 柏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