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菊
《*辞典》:香菊
拼音注音
Xiānɡ Jú
别名
玉芙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白艾、白香菊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叶。
原形态
直立、分枝亚灌木,高10~40厘米。叶互生,紧聚于枝顶,狭倒卵状楔形,长2~3厘米,密被灰白色短柔毛,顶端3~5齿裂或分裂,基部狭长,裂片卵形或狭矩圆形。头状花序近球形,直径4~5毫米,生于上部叶腋内,具柄,成一顶生、具叶的总状花序;花杂性;外围两列的花雌性,管状,2或3短齿裂;中部的两性,管状,5短裂。瘦果有棱角5,顶冠以短小、分裂的鳞片。花期春季。
本植物的根(芙蓉菊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我国中南及南部有栽培。
性味
《福建中草药》:"辛苦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治风寒感冒,痈疽,疔疮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小儿惊风,取叶捣烂敷脐中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祛风湿,消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6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风寒感冒:芙蓉菊干叶五至六钱。水煎,调冰糖服。
②治痈疽初起,无名肿毒:芙蓉菊鲜叶适量,红糖少许。捣烂敷患处。
③治疔:芙蓉菊鲜叶、野菊鲜叶。捣烂,调蜜敷患处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赤瓟
- 小对叶草
- 鳕鱼骨
- 野山芝麻
- 血人参
- 南瓜藤
- 瓠子
- 香艾
- 厚叶子树
- 团叶槲蕨
- 毛罗勒
- 石莽草
- 小花酸藤子
- 绿南星
- 水飞蓟
- 川层草
- 奇蒿
- 李树胶
- 野辣蓼
- 华南鳞盖蕨
- 肾经草
- 干贝
- 新疆延胡索
- 石楠
- 车桑仔
- 密纹薄芝
- 鱼尾葵叶
- 毛梾枝叶
- 黄藤
- 芸香
- 打箭菊
- 虾壳钱
- 老虎须
- 都咸子树皮
- 赤小豆花
- 南方红豆杉
- 毛足铁线蕨
- 金雀儿
- 鹰骨
- 南枳椇
- 赤雹
- 五色梅花
- 滇苦菜
- 杜仲藤
- 九节风
- 洋虫
- 蓬莪术
- 西南槐树
- 芦花
- 细齿叶柃
- 长柄赤车
- 菥蓂
- 石菖蒲花
- 鼺鼠
- 雄黄
- 海螺壳
- 杏子
- 对叶百部
- 老鼠耳
- 五瓣寄生
- 芒茎
- 南瓜七
- 羌活
- 青通草
- 铁树果
- 大花剪秋罗
- 梧桐
- 附子
- 大马哈鱼籽
- 铃当子
- 猩猩木
- 篱笆竹
- 鹊
- 五指毛桃根
- 溪荪
- 地笋
- 阳桃花
- 湖北贝母
- 大黄
- 水胡满
- 毛车藤
- 大茶根
- 狭眼凤尾蕨
- 陆英果实
- 烂泥蒿
- 黎豆
- 血经草
- 罗平蓟
- 柽柳
- 辽瓦松
- 长梗千里光
- 鲈鱼
- 西藏羊耳兰
- 鳜鱼
- 九头狮子草
- 百草霜
- 罗汉果叶
- 香菇
- 香草兰
- 糯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