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头苦荬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多头苦荬
别名
山鸭舌草、黄花山鸭舌草
来源
菊科多头苦荬Ixeris polycephala Cass.[Lactuca polycephala (Cass.) Benth.]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性味
苦、甘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利湿消痞;外用消炎退肿。主治肺热喉痛,腹痛,痞块,阑尾炎;外用治疔疮肿毒,乳痈,目赤肿痛,皮肤风疹。
用法用量
鲜品1~1.5两。外用适量,鲜草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多头苦荬
拼音注音
Duō Tóu Kǔ Mǎi
别名
黄花地丁、黄花山鸭舌草、剪刀草、剪子股、还魂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Polycephalous Ixer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多关苦荬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xeris polycephala Cadd. [Lactruca polycephala (Gass.) Benth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关苦荬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全株无毛。基生叶条状披针形,长8-22cm,宽6-13mm,先关渐尖,基部狭窄成柄,全缘,稀羽状分裂;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6-14cm,宽8-14mm,无柄,先端渐尖,基部耳状,抱茎。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或近伞诚心诚意太,具细梗;总苞片6-8mm;外层总苞片小,卵形,内层总苞片8,卵状披针形,长5-8mm;舌状花黄色,长8-9mm,先端5齿裂。瘦果成熟时黄棕色,纹锤形,长3-4mm,具翅枝,先端有短尖头,喙长约1mm,冠毛白色。花果期4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通常生路边或低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和云南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15-30cm。完整基生叶片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13cm,边缘全缘或具短尖齿,稀羽状分裂;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5-15cm,宽7-14mm,有翅棱,喙长约1mm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味苦;甘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;解毒;利湿。主咽痛;目赤肿痛;阑尾炎;疔疮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30-4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全草:用于喉痛、腹痛、风疹、阑尾炎。外用于无名肿毒、乳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萹蓄
- 马陆
- 黄缨菊
- 大叶千斤拔根
- 祁州一枝蒿
- 木鳖子根
- 泽泻
- 河套大黄
- 地钱
- 麻油
- 栗荴
- 羊屎条根
- 荃皮
- 桂子
- 多蕊蛇菰
- 兴安升麻
- 大金发藓
- 黄鼬
- 海蛤壳
- 胡黄连
- 野香橼花
- 鸡翮羽
- 蓝花葱
- 紫荆皮
- 地骨皮
- 篦子三尖杉
- 无漏子
- 高原鸢尾子
- 石蕊
- 蛇眼草
- 蜣螂
- 鹰不泊薳
- 水泽兰
- 胡颓子
- 白对节子叶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多穗石柯果
- 太平莓
- 落地金钱
- 毛黐头婆
- 苏铁叶
- 雉
- 水飞蓟
- 勒管草
- 小飞蓬
- 乌骨藤
- 黄矾
- 豹骨
- 广枝仁
- 荷青花
- 油柑根
- 蒙自草胡椒
- 冬瓜瓤
- 渐尖毛蕨
- 白花蛇头
- 穗花蛇菰
- 蜘蛛香
- 桑叶
- 水杨柳
- 丝绵
- 光叶巴豆树
- 西红花
- 石楠叶
- 细草
- 凤凰毛
- 楮树白皮
- 瓜蒌
- 贝齿
- 地红子根
- 毛千屈菜
- 鹗骨
- 天竺桂
- 狼肉
- 木槿根
- 豆腐
- 大叶马尾连
- 宝盖草
- 田旋花
- 南瓜蒂
- 合欢花
- 黄荆叶
- 藏丁香
- 芒花
- 沙茴香
- 九头青
- 广东万年青
- 杯苋
- 蚂蚁花根
- 蒙自水芹
- 滨旋花
- 水葱
- 白降丹
- 海鲶
- 防已
- 糖橘红
- 白云瓜叶
- 龙头节肢蕨
- 阴香皮
- 黄瓜仁草
- 鹿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