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奴
《中华本草》:麦奴
拼音注音
Mài Nú
别名
小麦黑勃、小麦奴、黑疸、鬼麦、霉麦
英文名
smut fungi of whe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据《纲目》记载,《本草拾遗》尚载有大麦奴,功能解热疾,消药毒,与本品相同。按:大麦奴为大麦果穗感染麦坚黑粉Ustilago hordei(Pers.)Lagerh.所产生的菌瘿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黑粉菌科真菌麦散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o nuda(Jens.)Rostr.[U.segetum var.nuda Jens.]
原形态
寄主的整个花序被侵染后,每个籽粒变成了一个孢子堆,内含的黑色粉末即黑粉孢子,孢子堆长7-12mm,直径3.5-6mm。黑粉孢子呈球形、近球形或卵形,有小刺,暗黄绿色,一端色稍淡,(6-8)μm×(4-7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生于大麦和小麦等果穗上,也生于裸麦、黑麦和燕麦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产小麦和大麦的各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麦散黑粉菌寄生在麦穗各籽粒上形成的孢子堆。每个孢子堆长7-12mm,直径3.5-6mm,黑色或黑褐色,外被薄膜,质疏松散。膜破裂后,可见黑色粉末(孢子)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孢子球形至类球形,具细刺,直径5-8μm,淡黄褐色,有的一端色稍淡。
化学成分
含赤藓醇(erythritol),甘露醇(mannitol)等。
性味
辛;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肌清热;除烦止渴。主热病发热;心烦口渴;温疟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,0.06~0.15g。外用:适量,麻油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热烦,解丹石、天行热毒。2.《本草纲目》:治阳毒温毒,热极发狂,大渴及温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麦奴
拼音注音
Mài Nú
别名
麦散黑粉、黑疸、麦子黑勃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麦奴Ustilago nuda (Jens.)Rostr.,以冬孢子粉入药。
性味
淡、温。
功能主治
发汗,止痛。制成麦奴丸,可治伤寒及时气瘟病和头痛,无汗,热极烦闷,口噤。
用法用量
2~5厘。
备注
(1)此菌多侵染大麦和小麦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麦奴
拼音注音
Mài Nú
别名
小麦黑敦(《补缺肘后方》),小麦奴(《纲目》),鬼麦、霉麦(江苏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果穗感染了黑粉科真菌麦散黑粉所产生的菌瘿。
性味
《得配本草》:"辛,寒。"
归经
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阴经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热烦,解丹石、天行热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治阳毒温毒,热极发狂,大渴及温疟。"
复方
治温毒发斑,及大疫五、六日,胸中大热,口噤,名为坏病:麻黄二两,大黄二两,黄芩一两,芒消一两;釜底墨一两,灶突墨二两,梁上尘二两,小麦黑敦一两。捣蜜丸如弹丸,新汲水五合,末一丸顿服之。若渴但与水,须臾寒,寒了汗出便解。日移五赤(尺),不觉,更服一丸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麦奴丸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女萎
- 甘薯
- 兔子毛
- 棘叶
- 中华胡枝子
- 铜苋菜
- 猴头菌
- 滇羌活
- 金发草
- 细叶刺针草
- 驱风通
- 莓叶委陵菜
- 小对叶草
- 藏鮡胆
- 观音苋
- 砂仁壳
- 白沙蒿
- 蜀葵叶薯蓣
- 红筷子
- 波罗蜜
- 咬人狗
- 芫荽
- 破牛膝
- 石蜈蚣
- 关木通
- 黄金凤
- 匙叶龙胆
- 白残花
- 大泡通叶
- 树刁
- 尖叶川黄瑞木
- 直杆蓝桉叶
- 羊角扭
- 文蛤
- 赤火绳
- 星宿菜
- 偏叶白齿藓
- 爬树龙
- 飘拂草
- 鲨鱼皮
- 螃蟹脚
- 铁线透骨草
- 镜面草
- 穗花杉根
- 狗牙花
- 保山附片
- 硼砂
- 铜线草
- 大枣
- 樗白皮
- 灰钉
- 六叶龙胆
- 柠檬叶
- 山刺梨
- 小梾木
- 白垩铁线蕨
- 毛白杨
- 假蒟果穗
- 砖子苗
- 扛板归
- 山白龙
- 大毛红花
- 出山虎
- 南天竹梗
- 油菜子油
- 黔羊蹄甲
- 铁仔
- 台湾三颗针
- 通天草
- 鹅臎
- 绿玉树
- 赤小豆花
- 兰花
- 唐古特报春
- 苦竹笋
- 矮地茶
- 狭叶垂头菊
- 长圆叶艾纳香
- 剑叶铁角蕨
- 鮧鱼尾
- 鹿尾
- 土沙参
- 铁箭岩陀
- 牛角瓜
- 菊花参
- 泡泡草
- 铁拳头
- 土一枝蒿
- 接骨草
- 泡囊草根
- 紫金砂
- 梅叶
- 爵床
- 雷公藤
- 公英叶风毛菊
- 无患子中仁
- 石瓜子莲
- 杨梅根
- 鼍肉
- 山稔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