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竹蒿草
《中华本草》:细竹蒿草
拼音注音
Xì Zhú Hāo Cǎo
别名
斑茅胆草、十二妹、云茅草、红韭菜、血见愁、土洋参、见血愁
英文名
Simplex Murdannia, Herb of Simplex Murdannia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细竹蒿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rdannia simplex(Vahl) Brenan[Commelina simplex Vahl;Aneilema simplex (Vahl)Kunth;Murdannia sinica(Ker-Gawl.)Bruckn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细竹蒿草,多年生草本。高20-50cm。根有多数须根。茎常丛生,稀单生,节间甚长,无毛或被短柔毛。基生叶丛生,长12-35cm,宽5-12cm;茎生叶较小,生于茎的中部,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约7mm,先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,鞘长1.5-2cm被长睫毛。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;总苞片条形至披针形,果期多脱落;苞片早落;花梗细而挺直,长约4mm;萼片3,浅舟状,长卵形,长约3mm;花瓣3,花丝下部有毛或近无毛;子房3室,长圆形,花柱线形,长约4mm。蒴果卵状三棱形,长约4mm,每室有2颗种子。种子有几乎呈辐射状排列的白色斑块。花期4-7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000m的疏林草地及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西南等地。
性味
甘;凉
功能主治
清热;凉血;解毒。主小儿惊风;肺热咳嗽;吐血;目赤肿痛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凉血,止血。治热症,小儿惊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细竹蒿草
拼音注音
Xì Zhú Hāo Cǎo
别名
斑茅胆草、十二妹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云茅草、红韭菜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细竹蒿草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块状,延长,肉质。叶茎生或丛生于茎的基部,线状披针形,长15~30厘米,宽1~1.5厘米,平行脉。花茎长30~60厘米,有叶,节间长,秃净;圆锥花序疏散;苞片脱落;萼片3,矩圆状披针形;花瓣3,卵圆形,紫蓝色;发育雄蕊2,花丝被毛,退化雄蕊3,秃净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6毫米。种子褐色,有不明显的皱纹。花期春末夏初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边、草坡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贵州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凉血,止血。治热症,小儿惊风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勒马回
- 野猪蹄
- 多穗石柯果
- 风车藤
- 胡萝卜子
- 骨把
- 秤杆草
- 金刚一棵蒿
- 小黄树
- 小朴松实
- 滇西风毛菊
- 茳芒决明
- 树头菜
- 小草寇
- 异型莎草
- 榕树
- 黄瓜皮
- 香茹
- 小花老鼠簕果
- 蜈蚣
- 白杨树
- 无名子
- 黄脚鸡
- 高寒露珠草
- 银边吊兰
- 孔雀尾
- 雀头血
- 四孢蘑菇
- 金樱根
- 灵砂
- 山樱桃
- 点腺过路黄
- 绣线菊
- 角螺
- 细柱五加
- 猫儿屎果
- 肖菝葜
- 细香葱
- 滇苦菜
- 菰米
- 柳叶亚菊蒿
- 变蛋
- 刺蓼
- 雀梅藤
- 地星
- 皱叶狗尾草
- 白脂麻
- 细芦子藤
- 香水月季
- 香芋
- 小花清风藤
- 闭鞘姜
- 通花根
- 海蚯蚓
- 金橘叶
- 库页悬钩子
- 獭皮毛
- 香果树
- 香桂皮
- 仙人杖
- 下冈哇
- 羊胲子
- 金星蕨
- 柏树油
- 金樱子
- 牛髓
- 扁豆叶
- 少花柏拉木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芒气笋子
- 大白顶草
- 大脚菇
- 金星草
- 滇南美登木
- 肺心草
- 车螯
- 含羞草
- 雄黄兰
- 覆盆子
- 打破碗花花
- 大树甘草
- 金石斛
- 角蒿
- 软水黄连
- 六月寒
- 岩萝卜
- 山油麻
- 马来蒲桃
- 蕨根
- 鲱鱼
- 荷青花
- 美味牛肝
- 万年柏
- 二郎剑
- 淡竹笋
- 猪血
- 黑升麻
- 线叶蚤缀根
- 金刚藤
- 小豆柴